吴俊发
我居京三年,于今年教师节前回到三原。在县教育局召开的慰问座谈会上,我遇见梁思法先生的女儿梁永莉同志,问起先生情况。不料她潸然泪下,说她父亲已于去年正月去世。并说,她父亲给我写了两幅字,临终前还叮嘱她一定要送到我手里。这样的消息,使我极其震惊,深为先生的去世感到悲痛。
过了两日,我到三原东关小学梁永莉同志的办公室去取先生所留墨宝。永莉取出了一个棕色的信封,信封上楷书“俊发”两字。打开信封,里面是两个字幅。其一条幅,其一横幅。条幅上是行书“博雅”两大字。旁有楷书小字“学识渊博情趣高雅是谓君子之品也”。题款和落款分别是“俊发贤契勉之”“甲申初夏梁思法书”。横幅上是篆书“虽难尽如人意,但求无愧我心”两句共十二个大字。题款是楷书小字“人生静燥殊,莫厌相箴规,谨应俊发贤契雅嘱,梁思法书”。

细看“博雅”两大字,斗笔行书,形体略长,写得雄健丰满、秀丽流畅。虽总共只有二下四画,但点、横、竖、撇、折,笔势各不相同,极尽变化之能事。“博”字最后一点,运笔奇特,从左下向右上方顿去,收笔成方,于柔中透出刚性,和前笔折钩笔断意连,似兴犹未尽。“雅”字起笔似点似横,有棱有角。以下行笔曲折宛转,圆润飘逸。和旁边潇洒细腻、生动活泼的楷书小字相益得彰。
横幅两行大字篆书“虽难尽如人意,但求无愧我心”,好像商周铜器上的铭文,凝重端庄。字字中锋运笔,圆润畅达。曲如蛇伏龙盘,直如柱立剑横。 “虽难”二字,鹰立凤翔;“如”“无”二字,娥舞楼耸。其余诸字,各具情态,象形会意,不一而足,给人以无穷的联想。
“博雅”二字,正是先生治学为人的写照。学识渊博,情趣高趣,于先生当之无愧。先生以此二字勉我。正是为我的人生道指出方向。

“虽难尽如人意,但求无愧我心”是先生对我的劝勉。先生了解我过去遇到过不少困难,走过不少弯路。鼓励我正心修身,光明磊落。有益于人,无愧于己。
看到这两幅墨品,我真是百感交集。眼前浮现出先生谈笑风生的音容。
先生是我上高师函授的老师,他的课语言生动,旁征博引,深受学生欢迎。当时我还在乡村一所初中任教,是在职学习,他对我的教学也进行过指导,提升了我的教育理念。
梁思法先生是陕西省三原南郊中学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名师之一。上世纪八十年代到三原教师进修学校任教,1985年参与编写三原县志,担任县志主编。他对三原县的历史,对共产党在三原县的早期活动,都有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。他对三原县地风土人情非常熟悉。
1999年先生参与筹备三原南郊中学八十年校庆,和我接触较多。他和管池阳先生鼎力帮助我完成三原县南郊中学校史的编写工作。
先生有深厚的文学功底,文笔简洁流畅。记得我曾整理出三原南郊中学大事记,事件巨细俱陈。先生为我精心修改,删繁就简,先生修改后的大事记重点突出,文笔凝炼,使我深受教益。
梁思法先生是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,教学效果显著。他的文笔优美,书法功底深厚,真草隶篆皆能。他多才多艺,会拉二胡、手风琴,熟悉戏剧,能篆刻治印、装裱字画。他还是缝纫巧手。他曾经自己裁剪衣服,自己使用缝纫机制作,做出的衣服漂亮合身。
我向梁思法先生索字,当在2004年前。那时先生居住在三原县安乐乡。他的女儿梁永利是陕西省特级教师。和我有工作联系。我好像是通过永利捎口信向梁老师索字的。当时只知道他身体还好,思想乐观。怎能想到他身染疾病。时隔几年,睹物思人。令人伤感不已。
梁思法先生离我们而去了,但他和蔼可亲的形象长存于他的众多学生心中。他的学识人品,化作“博雅”二字,光照人间。
谨以此文怀念梁思法先生。
|